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8篇)

篇一: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现象及对策

  一是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力。政策的实施因各地经费不足、资源缺乏等原因,使各地实施小学教育政策面临很大的困难,未能真正实施系列有力的举措,从而导致小学教育政策失真,政策实施不力。

  二是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不规范。在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政策的实施存在地方性差异、投入不平衡等,实施政策的方式也存在不合理,让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偏离政策的意图,从而导致小学教育政策的失真。

  要解决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现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健全小学教育政策的改革机制,推行立法审查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加强社会监督,形成一种有效调节小学教育政策实施的社会制约关系。

  二是着力改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完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各地小学获得充足和规范的资源,并着力改善小学现有设施,增强小学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完善小学教育政策的执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资源协调的综合优势,加强对小学政策的执行工作,密。

篇二: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JIAOHAITANHANG/教海探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的失真现象及其对策孔令豪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而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曲解性执行、呆板性执行等失真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开展与普及,国家教入,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2002)》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此来推动和完导纲要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十多年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显同时《纲要(2012年修订)》也详著的成效,细论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目标与任务、内容、途径与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预见性。但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还处在新生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常常出现的阶段,实际政策结果偏离教育政策目标的情况,即“政策失真”,这种失真现象会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作用,甚至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在《纲要(2012年修订)》下发后的近六年,不断频发的校园心理健康事件,从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这些失真现象的存在,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分析心理健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效果。康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表现,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失真的成因与对策,对于以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及其执行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一)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象征性执行征性执行。建立一个咨询室,点名一个非心理健康教育背景的教师主持,就相当于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只是作的完成。流于形式,表面化,缺乏切实严格的考核评价,以致大多数教师和地方教育人员对于政策文件内容和精神知之不多。对于部分地方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大多终结于政策的象征性宣传,而并没有转化可操作性的措施。为具体、(二)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选择性执行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认识对还局限于一种矫正性的教育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大工作就是针对心理问题的学生展开的,多数学生不需要,同时认为只要不出现校园问题事件就行。也就是说,校园事件责任免责和学生心理问题是学校和地方首要关注的问题,而学生的发展则放在第二位。曾有这样的报道:有一位学校指定的心理教师,直接到班级里说“谁有心理问题,现在填写一张表格”。同时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了说教课程,游戏课程,甚至是电影课程,缺乏一个系统科学的体系规范。(四)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呆板性执行有些地方和学校将政策中途截留,或者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进行传达,对自己不利的部分置之不理,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无视政策的责任。例如在《纲要(2012年修订)》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待遇,但是很多学校和地方却以工作较为轻松为由,若予以其班主任待遇,则会对其他教师不公平,不利于学校因此并未采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缺乏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定体系;心理咨询工作量的计算;由于名ZHONGGUONONGCUNJIAOYU标,从而出现各种政策失真现象。(二)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论哪一种失真现象,其“政策元凶”都是政策执行资源投入不足,尤其是执行经费和权威资源严重不足。首先,在中小学校,资金的管理应用受到很多约束,同时《纲要(2012年修订)》也未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设置强制性要求,则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的连续性、递增性和固定性,所以如果不设置专项资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能在有限的资金内有限地开展。其次,《纲要(2012年修订)》中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存在不足,都是一种允许性法规,并非强制性规范,缺乏权威资源保障,政策执行人员很难自愿地服从和支持,从而导致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受损。(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的监督、评估力度不够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未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与体系,很多地方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当地教育协会进行评估监督,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依靠于示范学校、文明单位、安全管理等评比,只是作为其内容之一做简单评估,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针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多评估监督只是注重政策执行的结果,只要最后没有出现学生问题就是成功的,缺乏对于学生“发展”这一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与评价。再次,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地方和学校教育执行人员,在信息反馈时,往往基于自身利益报喜不报忧,造成决策系统“耳目闭塞”。由于没有良好的信息诉求渠道,最末端的一线政策执行者(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学生目标群体面对利益损失时,往往只能以消极、对抗的方式应对,以致于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失真不能得以及时矫正。(四)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机构权责不明作为政策执行主要机关———教育部门,难以协调其他相关部门(财政、人事)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资源,比如专项资金和教师职称评晋升等,理由是该文件是教育部门单独下发,而非是联合其他部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宣622019第4期下(总第298期)传工作归属于政教处,教学工作归属于学校教务处,而心理咨询工作则作为学校安全工作隶属于保卫处或者作为素质拓展工作隶属于科研处。这些现象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在一个尴尬地位,很容易形成政策“交叉带”及“空白带”,经常出现类似于“踢皮球”的状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对策(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承担起责任,完善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执行体系,党委和团组织、教学和科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人员负责,构建一个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工作网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保障,从而获取各教育行政部们和中小学学校领导的服从与支持。(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学校教育工作,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相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常

篇三: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现象反思

  在全国第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周洪宇代表提交了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的议案,使教师轮岗制成为关注的热点。所谓教师轮岗制,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区域内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在不同学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任教,通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而事实上,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现实教育却和教育理想渐行渐远。出现了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等等弊端,愈演愈烈的“择校热”现象正反映了这个问题。以购买学区房曲线择校为例,南京最火爆的琅琊路等小学附近成交的学区房,均价在1.9万/平方米到2万/平方米,而周边非学区房的房源成交价则在1.3万平方米到1.5万/平方米,差价非常明显。高昂的房价使得择校成为富人的金钱游戏,名校成为富人的天堂,教育也呈现一种马太效应式的发展。这种情况下,一些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谁来满足?教育公平谁来保证?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择师,教师轮岗制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

  一、问题提出

  不久前,《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提出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应当流动。针对江苏省率先实行全省教师轮岗的举措,有评价认为:“江苏人第一个吃螃蟹――有条件、没把握”。虽然教师轮岗制在缩小校间差距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还不足以说明成败,因为教师轮岗制在试点地区出现了很多问题,政策失真现象尤为突出。

  教育政策失真是指一项教育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活动及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不良现象。政策失真主要有五种表现:一是重新定义政策概念边界;二是调整政策安排的组合结构;三是政策架空;四是政策浮夸;五是政策缺损。具体到教师轮岗制政策来说,主要反映在形式化执行、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等方面。

  二、原因探究

  (一)政策期望值过高,政策能力超载运行

  政策能力指一项政策能解决多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政策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政策能力限度,便会像超载的卡车一样,不仅行使速度会下降,还会有翻车的危险。政策超载也会使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现如今教师轮岗制的政策期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的期望对教师轮岗政策来说已经超出了政策能力范围。师资力量不均衡只是教育不均衡的一个方面,妄图通过平衡师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要使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多管齐下,在实施教师轮岗制政策的同时,也要实行一些配套的措施来增强政策能力。

  (二)双重角色难定位,多方利益难协调

  政策相关者对于政策的接受程度与他们所认同的政策利益有关,而矛盾在于政策执行者往往也是目标群体,双重角色的利益冲突使得他们在做出政策行为时有所取舍。出现政策失真状况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利益冲突面前更多地偏重目标群体的角色,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淡薄。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等目标群体的利益出发点都各不相同,各种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教师轮岗制始终不能深入执行。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教委早在2000年就计划在五县及市区部分重点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但到2006年9月鼓楼区真正到位的只有一人。

  (三)政策体系有待健全,教师轮岗后劲不足

  这里的政策体系指的是与教师轮岗制配套实施的诸如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和人事制度等政策。政策体系不健全导致教师轮岗存在后顾之忧,不仅增加的生活成本得不到政策保障,人事关系的含糊不清也使教师缺乏归属感,致使教师轮岗之后无法安心工作,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在北京,试点虽然在配置资源方面取得成效,但对于轮岗涉及到的教师人事关系、工资改革等问题没有妥善地解决,参与轮岗的教师对与自己的未来或多或少都存在忧虑。

  三、若干建议

  美国学者艾莉森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本文在借鉴日韩等最早实行教师轮岗制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政策体系

  针对教师轮岗制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具体的缺陷,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深入基层,了解目标群体的真正需求和问题的真正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完善政策体系是前提条件。国家应该实行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国家标准,并通过国家补贴等方式缩小地区间和学校间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差距,优化教师轮岗的政策环境。

  (二)改革人事制度,确立教师公务员地位

  教师轮岗之后人事关系行政关系仍然留在原单位,使很多教师在轮岗学校产生隔离感,难以真正融入到薄弱学校去。因此实行教师轮岗,也必须改革人事制度,在这方面,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使教师转换身份,成为国家公务员,教师调动和定期轮换就成为可能。这样可以进一步理顺教师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教师成为“国家人”,流动起来就具有强制性,教师待遇也遵循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标准,从而保障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消解利益冲突,注重以人为本

  一项政策要做到兼顾各方利益达到十全十美是很困难的。教师轮岗制由于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对目标群体认可的政策利益做充分的考量和论证,导致政策在执行时出现了利益冲突的问题。作为补救措施,应努力构建一种利益冲突的消解机制,来调和各种矛盾,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和教师能够齐心协力,朝着教育公平的目标共同努力。教师轮岗应以人为本,除了以广大家长、学生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在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同时也要保障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实行更加人性化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为教师排忧解难,做好配套支持和服务工作。

  四、结束语

  教师轮岗种种失真现象使得家长对这一政策缺乏信心,想要通过教师轮岗制政策来遏制住这股择校热潮,就要对试点地区的成败经验充分考量,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获取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否则教师轮岗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势必阻碍重重,步履维艰。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篇四: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

  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政策浮夸型。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四班子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

  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

  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

  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一.

  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

  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

  三.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篇五: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教育政策失真的案例

  教育政策失真是指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其初衷相去甚远,导致不良后果的现象。下面是一些教育政策失真的案例:

  1.

  学校升学考试分数线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学生的压力增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校的经费需求增加,对学校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不利影响。

  3.

  免费义务教

  续是一些教育政策失真的案例:

  1.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均衡,学生的学习机会不平等。

  2.

  小学课外补习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3.

  中考政策。

篇六: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现象为了缓解学?的学业负担重、压??的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系列减负措施,旨在发展好教育的同时,减轻学?压?。然?,政策落地之后的执?效果却强差?意,甚?出现了越减负担越重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中、?考对学?的考量主要是基于考试成绩,家长和学习为了学?能进?好的?中和?学,时刻绷牢成绩考分这根弦。学校对教育减负政策的理解也不到位,出现了减副科课时到主科课时,以及直接减少学习时间这样简单的做法。这些都有悖于减负政策的初衷。家长?态普遍?较焦虑,给孩?课外补习,担?其他孩?都补,??孩?不补就会落后。为了让减负政策真正减负,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家长和社会充分理解政策。?要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要改?学?评价体系,多?度多维度对学?进?评价。四要努?改善就业,让不同层次学历、不同技能的毕业?都能有光明的职业发展道路。

篇七: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1.违法落实的大班额教学模式:不少学校教师牺牲休息时间,集中精力对一大班学生完成全部学习教学,学生难以获得有效支持,学习效果无法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进程。

  2.教育资金被滥用:许多地方教育资金没有按规定拨付到学生等直接受益者,被纵容滥用,导致教育资源将有效用于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教学条件而不是把教育资金用于制度改革等其他非教育用途。

  3.僵化招生模式:许多学校拥有的招生资源限制,招生政策僵化,根据法律规定的招生条件并没有有效改革,限制了部分家庭发挥自身优势,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获得更好学习机会。

篇八: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关于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

  篇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任务、意义和实施措施

  素质教育

  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任务:三大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实施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二: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

  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

  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3又提出“量智施教”

  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

  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

  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

  育”。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

  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此,素质教育由区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

  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决定》郑重宣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07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

  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5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宣布: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此期间,素质教育

  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05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从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实施到法律保障实施,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首先表明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全社会所普遍接受,上升为人民普遍意愿的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其次,推进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第三,素质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新《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更明确的法律要求,主要是:重申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德育为首,教书育人;强调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基本教育质量。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

  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也是巨大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起初是基层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的主体也是他们。但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政策,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积极性得到支持鼓励;加上政策的正确引导和肯定,才使素质教育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迅速地发展。例如1993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2月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交流,并随后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6月,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有愈来愈烈的倾向。在这重要时刻,2006年6月,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这就为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

  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共识,然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引导。这样的过程,好处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素质教育政策产生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各种阶层的利益博弈激烈尖锐。教育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纵观20年来素质教育,大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但其制定过程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专家指导,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和迅速,而相应的教育政策研究滞后,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制有些缺陷。

  第二,素质教育政策内容有些模糊、泛化与单薄。虽然素质教育政策

  的内容是具体的,但是它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素质教育作为学术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探讨与争论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是要推进与执行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无论作为规定性定义或是描述性定义来理解都是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可是作为一定的时期,它又是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应该依托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定义或界定,制定出明确可执行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有些模糊,使基层学校执行上有不少困难,也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没有作政策性取舍和确定。

  素质教育政策起初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言的,随之扩大到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一切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起初是中小学生,后来慢慢扩大到幼儿园、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几乎一切教育对象。应该说,这种扩大或者泛化是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教育对象量广面大,各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情况。素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有人戏称泛化的素质教育是个筐,有了问题往里装。如果素质教育政策太泛化,往往执行和检查监督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又有些单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用人机制、阶层利益等等。这些决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教育政策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育本身,应该各方面政策都配套,形成合力。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到位。实事求是地说,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遇到很大困难,正如教育部领导所说,现在“素质教育是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

  题。”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执行力不够。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看,素质教育政策本身有些不足,有些不配套,但一个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推进教育政策上还是有作为的,例如南通市、深圳市、潍坊市、铜陵市、大连市等等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成效明显的。因此,领导的重视和力行是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也应考虑。不少地区把素质教育和过去的教育政策完全对立起来,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结果难度加大,推进困难。教育政策的执行,看起来是推行一个文本规定,本质则是深层社会文化的转变。然而社会文化有相当传承性,转变也是渐进的。因此,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最好是先立后破,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扬弃渐进,增量快改,减少阻力和成本,使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更有力有效。最后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任何一个素质教育政策,如果没有切实可行、有力到位的监督和奖惩,都是难以奏效的。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和良好氛围

  素质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2006年6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对此,不仅教育界同志,而且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各级领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人员都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且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这就把素质教育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为全社会所普遍接受,上升为人民的普遍意愿和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推进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且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向学校提出与素质教育不符的要求;学校和教师也不能有违反素质教育的办学行为。素质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其次,除了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家长应该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领会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的重大意义和法定义务,积极并自觉地遵守法律,为依法推进素质教育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切违反素质教育的言论和行为都应受到批评教育乃至追究和惩罚。

  (2)政府牵头,科学决策,尽快出台地方的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

  各地应该依据中央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认真调研本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认真清理过去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组织有关教育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尽可能规范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

  例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高考、中考政策。特别是高考改革既要稳妥又要积极,否则这个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不打破,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和发展。全国不少省市都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江苏最近推出了配合200年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用力保障。

  改革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政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真正改变“抓经济看GDP,抓教育看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有教育专家指出,在今天,素质教育要成功实施,必须把重心下降到以学校为单位的综合、整体改革。10学校自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政策支持才行。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就是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配套建立相应的学校人事权、财务权等政策。

  完善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查督导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督导法,增强督导的权威性。教育督导室不宜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应直属政府管理,应逐步建立学区或学校督导员制度,使对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专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和校长等管理专家。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健康快速发展,就须有高素质的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参与,培养这类人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是一个好学校,这种说法虽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校长等管理专家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往往能影响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一切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教师培训和激励政策制定要务实,不要搞花架子;二是加快师范院校和相关大学的改革,使教师培养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

  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后,高质量的高校多了,也能缓冲中小学的升学压力。

  改革用人制度,包括劳动人事政策和分配就业政策。在全社会逐步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以人的能力、素质、绩效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观。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政策才能得到全社会真正的支持。

  (3)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念之一。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快出台终身教育政策,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就是直接和间接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终身教育搞好了,学习型社会建成了,一定会大大支撑和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成功实现,最终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的推行,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推荐访问: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失真 例子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