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四篇】

意见的本意是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部署工作,指导下级机关工作活动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的一种文体。意见的指导性很强,有时是针对当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布的,有时是针对局部性的问题而发布的,意见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4篇

【篇1】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其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视过程,使德育教育入心入耳达到预想的目的。

一、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研究是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是要分析研究学生思想产生的原因。其次是要把握中小学生思想上的主要问题。当前学生的主要思想表现有: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全面;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理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认识问题往往带表现性片面性。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学科渗透,拓宽途径,全方位育人。

挖掘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拓宽途径,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面向全体,课堂渗透。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要增强意识,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

语文课是特殊的“潜隐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语文课:(一)以人育人。如云周西村的刘胡兰,“三九一”高地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

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之博大,爱国思想之精神。(二)以事育人。如阿累的《一面》是写鲁迅先生送书给青年卖票工人的故事,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卖票青年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三)以理育人。如《劝学》一文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以及学习可以改变人性的道理。(四)以景育人。如《天山景物记》通过写景状物,激发读者萌生爱国之情,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五)以情育人。如《百合花》一文开启学生感情的闸门,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一旗高树万旗红的效果。(六)以文育人。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人生真谛、自我价值、理想情操、社会公德等教育因素无所不容,这些都是借助语言文字凝结在人、事、情、景之中,从而具备了思想教育、净化灵魂的潜在可能。

理科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艺术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学校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重智轻德”的倾向,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逐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境界。

三、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更新观念常抓不懈,方法思路要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和广泛,要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

为了配合德育教育,学校和家庭要紧密配合,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学生家长会,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娇、懒、任性等坏习惯,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建起“道德品质监督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上找到结合点。克服中小学生在家不听话、任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颠倒等坏习惯,使中小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融洽和密切两代人的关系。

四、拓宽渠道,利用活动,寓德于教。

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班团活动、第二课堂、德育基地活动、远足、科技文艺体育节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内容、每周的主题班会和每天的课前谈话,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还可根据我国的重大节日,领袖和英模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祖国建设成就,大好河山,矿产资源等,编写演讲材料,组织读书报告会、罪行申讨会、宣誓会、演讲会等,根据形势和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在蓝天白云下,面对庄严的国旗,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在呐喊助威的赛场上,集体主义精神得于发扬,班级凝聚力明显加强;在长途跋涉的远足中,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花朵处处绽放

五、以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

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一种持久的隐性教育作用。这种影响暗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六、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

要对中小学生的进行抗挫折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创设一定限度的挫折情境,如野炊、夏令营、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要“堵”、“疏”并举,一方面要堵住污染纯洁心灵的“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青春期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他们破除对性的神秘感。

教师还要经常教育中小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控制能力,让清醒的理智驾驭奔放的青春激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让学生既敢于承认以往的失败,更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尽量在人多的地方多表现自己。教师还应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科学方法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测试,

七、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估,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可采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查“知”,通过德育评定活动着重考查“行”,然后把“知”和“行”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的评定。在评定活动管理上,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在

“惩办”上着眼。

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个性心理素质的优劣,是检验德育教育的重要标准,要想真正把中小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良好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德育工作要注重疏导和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成长的要求的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现代中小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探究出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前几年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以至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可以说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高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上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开设事迹展馆,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形成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素质教育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教育环境。思想品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而常抓不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优良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设备,加大德育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画、校园广播等进行宣传;通过播放德育教育光盘、开展读书活动、举行演讲比赛、请专家讲座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德育教育氛围。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育以外,还积极探索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改革,寓思想教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引导老师注意寻找“切入点”的“结合点”,做到结合案例剖析、结合身边的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的热点逐步透析。

【篇2】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阅读工作意见

阅读是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阅读工作,先后下发了《盐城市加强中小学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盐城市中小学“双语”阅读先进学校创建评比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强化了学校图书配备等基础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指导活动,培植了一批阅读工作先进学校,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有效提升。但是,全市中小学阅读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平衡,有的学校阅读工作尚不够扎实有效。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决定在全市中小学进一步强化阅读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秉持“适合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强化对中小学生阅读的深入研究与指导,让阅读真正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广泛深入的阅读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系列化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基础。

2.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会并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思考与辨析能力;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感受情境和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坚持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用,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积累后的综合运用能力。

3.培育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开展适合相应学段、年级及学生自身兴趣的阅读,拓展学生学科之外的视野与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取多方面信息与知识,提升人文科学素养。

4.陶冶学生道德情操。通过阅读活动,使全市中小学生养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理想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阅读要求

各地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分学段规划确定中小学生的阅读内容。要结合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年级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效果,确保阅读的系统性与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阅读个性和阅读水平,科学安排学生的阅读量。在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保底阅读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我市中小学生的阅读量,力争做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阅读量不低于10万字、三四年级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60万字、五六年级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小学阶段阅读量不少于700万字;初中七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八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20万字、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初中三年阅读不低于600万字;高中三年阅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四、具体措施

1.推进阅读工作的课程化建设

随着部编教材的全面使用,阅读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已成必然趋势。全市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构建有学校特色的“阅读教学课程”。要着力整合阅读课程资源,把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安排老师上课。要根据不同的学段、年级妥善安排学生阅读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阅读。要坚持课外阅读课内化,利用课内时间,有效开展适合本学段、本年级的教学课例研究,如阅读指导课、阅读汇报课、阅读拓展课等,从而在阅读的兴趣激发、方法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指导。鼓励并指导教师进行“阅读个案研究”“阅读微课题研究”,从而在推动学生阅读的整体提升上实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

2.强化阅读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拓展阅读的广度。各地各学校着力在“三全”上取得成效。一是强化全科大阅读。在继续重视对学生语文、英语阅读的同时,要注重数、理、化、政、史、地、生、科等各门学科的阅读理解拓展与训练工作,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有意识地向艺术、哲学、科普、人文、社科领域阅读延展。要注重传统经典和现当代文学经典的阅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让经典进校园进课堂,使学生在阅读经典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二是要强化全体大阅读。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要有阅读计划与措施,面向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与阅读,都要有自我阅读的计划与任务目标,让全体学生共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三是要强化全过程阅读积累。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各学校要研究规划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全过程阅读的整体设计的系统方案。倡导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过程阅读,倡导零碎时间阅读与集中时间阅读有机结合;倡导家庭阅读、社区阅读、公共场所休闲阅读的一体化衔接。

明晰阅读的梯度。各学校要分学段提高阅读科学化水平,幼儿园要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指导学生绘本阅读,小学、初中、高中要根据不同学科课程标准,科学拓展阅读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重点加强幼儿阶段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亲近书籍、喜爱读书;重点加强小学初中阶段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素养的积累,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高中阶段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升阅读的高度。各学校在阅读活动中要引领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从作品的优秀人物故事中体验道德的感召,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理想追求,锤炼学生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砥砺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逐步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打好学生精神“底色”。

挖掘阅读的深度。各学校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行阅读,尤其要引导学生掌握泛读、精读、赏读、评读的方式方法,读前要学会浏览熟悉书本概要与框架结构,读中要学会领悟与回味书本精彩与细节,读后要学会概括提炼书中精髓内容,感受作品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以及情感世界与历史文化背景。在指导阅读中,要反对阅读低龄化的倾向,反对片面挖掘阅读深度而增加阅读繁难偏怪内容的错误做法。

显现阅读的效度。阅读效能有其自身特殊性,阅读工作的开展既有“立竿见影”看得见的显性成绩,更有长远的潜移默化“看不见”的隐性效益。要通过阅读方式的变革,既注重眼前效益,更注重长远效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整体素质,通过阅读积累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读后感想、书面写作读后反思,综合运用阅读素材进行再加工、再探索、再研究。坚持让学生带着“阅读营养”走进自然、观察社会、参与实践,用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防止和纠正“死读书”和“读书死”的不良现象。

3.开展阅读工作的特色化建设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优秀美文诵读展示、百科知识竞赛等,展示读书成果,总结推广阅读经验,持续加强阅读工作。通过阅读方法指导、主题读书会,读书评论、读书笔记指导和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全市所有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一次“读书节” 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读书活动、阅读知识竞赛。鼓励各地区各学校创新阅读活动方式,培植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如阅读校园行、阅读考级、国学知识大赛、诗词大会等,推动区域内、学校内阅读工作深入开展。

4.促进教师阅读的专业化建设

各地各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指导鼓励教师阅读,提升教师队伍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各学校每学期都要向教师推荐或发放必读与选读篇目及优秀学科专业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各学校各学科向学生重点推荐的阅读书目,教师要先行一步,潜心阅读,精心筛选。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读名著读原著读专著,在学生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倡导师生共同阅读,实现教学相长。要加强阅读团队的建设,成立“学校阅读研讨共同体”,树立一批先进的教师阅读团队。

五、阅读考评

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学生阅读工作的过程性督查和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体系。要把学生的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遵循“重过程、重激励”原则,通过考核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模式,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档案袋,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学校要将教师开展学生阅读工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做到学校阅读工作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考评、有总结、有提高。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学校阅读工作考核标准并强化考核工作。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加大对阅读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力度。阅读工作要列为地方教育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视导和其他教育综合督导检查中,作为重要内容予以督查。县(市、区)教育局对所属学校阅读工作检查考核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小学生阅读大赛,评选出一批 “阅读优秀学生”、“阅读优秀指导教师”和阅读工作先进学校,适时开展大阅读工作专项督查。

六、阅读组织

市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机构共同参与的全市中小学阅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推进学校阅读工作。市教科院具体负责学校阅读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阅读领导小组,并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成立读书指导小组,健全管理系统,形成阅读推进的合力。各地各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共同把阅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给阅读推进工作以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加大投入力度,扩充资源建设。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室)、班级图书角建设,努力改进学生阅读环境,为学生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校要订购充足的适合学生和教师阅读的图书及报刊,使生均拥有量高出省定标准。各学校图书馆(室)要明确专人负责,配齐配全专兼职管理人员,并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强化阅读资源的专业化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图书借阅览制度,保证学生有固定的阅览时间和场所,方便教师学生自由阅读。

着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共同阅读氛围。校园是全社会阅读的重要阵地,要做好阅读工作向家庭和社区延伸,着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共同阅读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开设家长辅导孩子阅读指导课,引导家长带动孩子亲子共读,言传身教,发挥好家庭育人的功能。要提高社会阅读的品质和内涵,对家庭和社区选购书籍或原有藏书,要进行甄别分类。

加强廉政建设工作。各地各学校不得以加强学生阅读之名,强行向学生推销各种书籍,也不得统一为学生订购各种书籍。严格执行在书籍购买征订等方面的廉洁规定,凡有违反规定,一经举报或查实,将严肃查处。对布局调整学校撤并、社会或个人捐赠给学校的书籍,要组织人员认真清理,剔除糟粕,不让有害读物进入校园。

【篇3】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中小学劳动教育案例——“变废为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劳动教育。可以说劳动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但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热情地参加实际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美感和劳动的欢乐。劳动技术课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增强才干,同时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心灵,美化了他们的生活。

过劳动技术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教育。为了让学生在劳动技术课中学到更多的美学知识,笔者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与美术老师合作,加强美育教育。如在上“风筝制作”和“花灯制作”课时与美术老师配合,让美术老师同步教授相关美术知识,在“风筝绘制”和“花灯造型”方面对学生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美术知识。变废为宝这节课优势在于形式多样,材料随手可得。难的就是如何使学生的联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上出一堂井井有条又生动活泼的美术课。上好这节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些简练又出效果的变废为宝的好方法,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好奇心与求知欲。只有做到这一点后,才能谈及更高的教学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那样,“当教育的目的被学生发现了,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变废为宝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上这节课从而达到震撼心灵刻骨铭心,就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直观美感”这一特色进行美丑对比,采用新奇又简单得操作形式,用精美的艺术品打动学生的心灵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自我能力可以驾驭,从而调动学生踊跃参与,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环保教育的目标,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课堂。
  变废为宝的方式方法很多, 40 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我觉得第一课时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第二课时主要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从大处说:变废为宝的艺术手段很多,比较突出的有根雕艺术、贝克粘贴、种子粘贴和一些装饰品(如椰子工艺品、旧挂历窗帘、碎布装潢下脚料工艺品等等),这些变废为宝不仅可以随手把玩,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社会产业,回收废旧物品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来源。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可能一节课影响学生的一生,说不定,将来的这些学生中就会有人从事这项变废为宝的事业中。从小处说:就可以用一些简单,轻便的小物品如小瓶子、塑料碟、瓶盖、牙签,旧丝袜等等做一些装饰品美化教室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爱上学,爱学习。
劳动技术课不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了实践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劳动技术教学中不但渗透了各课知识,还包含了许多新的思想,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劳动技术课要力争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发展学生智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

【篇4】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

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1.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

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3.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 关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