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素质目标制定范文(精选4篇)

目标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mù biāo,意思是指的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如:沈从文《题记》:“由我自己说来,我所有的作品,都还只能说是一个开端,远远没有达到我的目标。”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素质目标制定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劳动素质目标制定4篇

【篇1】劳动素质目标制定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讲的是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的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自己的有效行动。

第二个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的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管理者(家长或老师)在和下属(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目标定的越高越好,认为目标定的高了,即便员工(孩子)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预期。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持有这种思想的管理者(家长或老师)过分依赖目标,认为只要目标制定了,员工(孩子)就会去达成。

实际上,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完成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目标是明确做什么,完成目标是明确如何做。与其用一个高目标给员工(孩子)压力,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帮助员工(孩子)制定行动计划,共同探讨障碍,并排除,帮助员工(孩子)形成动力。

另外,目标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目标只有与激励机制相匹配,才会形成更有效的动力机制。所以,除了关注目标之外,管理者(家长或老师)还要关注配套的激励措施。

最后,合适的目标是员工(孩子)可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当员工(孩子)经过努力之后可以达成目标,目标才会对员工(孩子)有吸引力,否则,员工(孩子)宁可不做,也不愿意费了很大力气而没有完成!

第三个故事:石匠的故事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故事寓意】三个石匠的回答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目标,第一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抱负;第二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出色的匠人,这是职能思维导向的人,做工作时只考虑本职工作,只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说出了目标的真谛,这是经营思维导向的人,这些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关联,从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发展,这样的员工(孩子)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它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大楼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讲的就是这一点,当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越一致,这个人潜能发挥就越大,就越有发展!

第四个故事:保险销售员的故事

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100万!请问我应该如何计划我的目标呢?"

老师便问他:“你相不相信你能达成?”他说:“我相信!”老师又问:“那你知不知到要通过哪行业来达成?”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老师接着又问他:"你认为保险业能不能帮你达成这个目标?"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达成。"

“我们来看看,你要为自己的目标做出多大的努力,根据我们的提成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要做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业绩。每一天:8300元业绩。”老师说。“ 每一天:8300元业绩。大既要拜访多少客户?”

老师接着问他,“大概要50个人。”,“那么一天要50人,一个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访18000个客户。"

这时老师又问他:“请问你现在有没有18000个A类客户?”他说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靠陌生拜访。你平均一个人要谈上多长时间呢?”他说:“至少20分钟。”老实说:“每个人要谈20分钟,一天要谈50个人,也就是说你每天要花16个多小时在与客户交谈上,还不算路途时间。请问你能不能做到?”他说:“不能。老师,我懂了。这个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是需要凭着一个能达成的计划而定的。”

【故事寓意】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是计划相辅相成的,目标指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目标,是每个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目标定的越高,达成的效果越差!

第五个故事: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故事寓意】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

最终目标是宏大的,引领方向的目标,而绩效目标就是一个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的目标,比如在四个月把跑步成绩提高1秒,这就是目标分分解,绩效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比如在第一个内提高0.03秒等。

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六个故事:幸岛短尾猴的故事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幸岛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非人类种群表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把这些红薯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就开始作为食物来吃。由于是在沙土里生长的,红薯上经常粘着一些沙子,比较磕牙。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放到水里洗一下,然后再吃,就不会磕牙了,于是他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这些猴子也开始用水洗红薯吃,再后来,这些猴子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的猴子,甚至告诉了其他岛上的猴子。于是,一天,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这就像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出现。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小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而这种影响可以产生一种聚合效应。在目标管理里,领导带头谈目标、定目标、回顾目标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领导(家长或老师)的这种行为可以影响到经理层和员工(孩子),使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行为,最终形成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如果没有高层领导(家长或老师)的支持和推动,没有高层领导(家长或老师)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很难推行,因为它一种思想和组织行为,领导(家长或老师)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第七个故事:吴起不败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是一位军事和政治上的鬼才,吴起的一生中毫无败绩,可以说是不败的军神,在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令魏国和楚国成为当时战国的霸主,吴起在作战上号令严明,在寻常的出征途中愿意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卒的爱戴,以至于士卒为其战死亦在所不惜。吴起在军制的改革抛弃了当时军事上士卒作战不积极的弊病,使所仕国家的军事强于其他国家,正因此才能抵御强国的入侵,侵占小国的领土。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讲的是领导在目标管理中要拉下架子,领导(家长或老师)平等对待部门或团队的每个成员(孩子),并提供顾问、教练、保姆服务,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团队的整体业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提到了一个仆人式领导的概念,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仆人式的领导会问员工五个问题:

1、工作进展如何?

2、你在学习什么?

3、你的目标是什么?

4、我能帮你做什么?

5、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做得怎么样?

这七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目标管理理论的七点重要内容:

第一,一个人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

第二,目标要切合实际,看得见,摸得着;

第三,目标不是孤立存在,一个人的目标要和组织相关联;

第四,目标与计划密不可分;

第五,目标要进行分解落实;

第六,领导要在目标管理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第七,领导(家长或老师)要关注目标的执行情况,为员工(孩子)提供支持!

【哲理小故事】确立目标勇往直前

   喜欢打桥牌的人,大概都会同意“成功的人生并不在于握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一手坏牌打得可圈可点。”
   人在失败的时候,很容易自怨自艾,悲叹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要是长期处在逆境的话,恐怕更要怨天尤人,或者会认定自己一无是处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成功之道,首先在于认识自己。我们且看一段平凡人的自述︰
   “我没有任何专长,每一方面都属于中间水准。有的比水准稍高,有的比水准稍低。譬如体能方面,我跑得不快,游泳也勉强;骑马比较内行,但是离赛马的技术还很远。我的眼力很差,射击往往落空。因此在体能方面,我只是泛泛之辈。在文艺方面,亦复如此。我这一生虽然写过不少东西,但是每一篇文章都得涂涂改改,苦不堪言。”
   这样的一个人实在并不稀奇,但他究竟是谁呢?他居然是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罗斯福。
   罗斯福的自知之明,当然不只是上述两方面;他还知道自己倾向于公众事务、喜欢组织与领导。他的成功关键还在于训练自己的性向与能力,使其充分发展与尽情发挥。成功决不能依赖星座的运势,而必须由日日勤奋所迸现的火花,积燃成炬,闪耀光辉。
   一九三二年奥林匹克世运会的英雄之一,美国女子蔡含瑞,她独得八十米高栏与标枪双料冠军、跳高亚军。世运会后,她转习高尔夫球,不出数年即勇夺美国与英国两项业余大赛的冠军。许多人在赞叹之余,难免会说︰“她真是个天生的运动家,注定要得冠军。”
   但是蔡含瑞怎么学习高尔夫球的呢?首先她分析球杆的挥力、研究球速及曲线,直到她认为自己完全了解为止。然后每日练习十二小时,平均每天击出一千球,一直练到球杆握不住为止,这就是她成功的代价。这样的人得到冠军,怎可说是上天注定的,这是她自己争取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如此奋斗?
   因为目标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因为光明的远景可能成为事实。居里夫妇在发现镭元素之前,连续四十八次实验都失败了,居里先生颇为泄气。居里夫人说︰“纵使再过一百年才能找出这个元素,我只要活着一天,就绝不放弃这个实验。”结果当然是令人振奋的。
   明确的目标可以使生命变得单纯,同时使能力集中焦点。柔和的阳光透过放大镜的焦距,可以立即倍增温度,甚至点燃木材。人的能力也需要凝聚、需要锤炼。

不要制定错误的目标

发布时间 :2012-01-16 录入:  点击: 3115      繁體版

 

  不要制定错误的目标

  宁宁天资聪颖,学习也很用功,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顺利地通过小升初的考试,进入了当地的重点中学。

  初一的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宁宁很不开心,小学时候他总是全校同年级的前三名,可这次考试他连年纪前五十名都没有靠近。父母安慰他说,重点中学中的都是好学生,竞争激烈,前一百名已经不错了。

  宁宁却不这么想,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初一期末考试进入年纪前十名,初二进入年纪前五名,初三则要进入年纪前三名,这样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

  于是,宁宁更刻苦了,还参加了好几个周末辅导班,几乎没有节假日,一心全扑在了学习了,从不出去玩。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宁宁的成绩虽然比期中的成绩有一定提高,却没有达到他给自己定的目标,还是没有进入年级前十名。

  宁宁很不服气,觉得还是自己学习不够用功,又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把暑假变成了用功的好时机,要提前把初二的课程学好,争取初二实现年级前五名的目标。

  初二,他终于考进年级前十名了,老师同学都夸他,父母心疼他学的太苦了,可宁宁还是不满意,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还要继续努力。

  初三,还要面临中考,宁宁给自己的压力更大了。但就在中考前夕,宁宁的身体、精神终于都受不了长期的压力了,出现了严重失眠和焦虑症状,他病倒了。

  宁宁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自己给自己压力,还有的则是家长、老师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给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一个老故事: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都拉不回头,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的墨鱼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墨鱼。但这一次鱼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得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市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有见到,见到的只是一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了。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而已。

  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

  心律开示: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绝不能为了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活着。

【篇2】劳动素质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绩效目标(交流提纲)

一、绩效目标制定的问题列举

1、考核项目的选择问题

●考核项目未以价值为导向,纯粹是工作事项或岗位职责的逐一罗列;

●绩效目标设定了,但重点不明确,不能很好的体现工作的主、次; 2、考核标准的设置问题

●各项指标的考核标准比较模糊,定性的较多,量化的较少;

●考核标准中未明确计算方法(比如:是按实际完成率折算,还是完成目标得满分,未完成目标得零分;超额完成目标怎么算等);

●考核纬度缺失,可能出现员工个人绩效较好,组织绩效不高的情况;

●季度绩效目标能否有效支撑年度目标的达成。

3、考核数据采集问题

●设置了很好的指标,有清晰的考核标准,但实际评估时可能出现有效数据采集难;

二、绩效管理与绩效目标制定的作用

1、绩效管理

1)公司需要绩效管理做什么?

●需将公司目标层层分解、传递给各业务单元、各员工,引导全体员工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及公司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绩效目标分解、压力传递)

●需监控目标达成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情况、工作产出,及时发现阻碍目标达成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绩效评估、绩效辅导)

●需要通过调配、培训等得到最有效的人力资源,以保证公司目标的达成(绩效结果的应用)

2)各级管理者需要绩效管理做什么?

●需将公司赋予的目标有效分解到每个员工,并取得认可,明确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绩效目标分解、压力传递)

●需要向员工说明自己对其工作的期望和衡量标准(绩效目标制定、责任强化)

●需要对部门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部门员工的工作情况、产出进行掌控(绩效评估、绩效辅导)

3)员工需要绩效管理做什么?

●需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与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制定)

●需要得到及时的评价、肯定和帮助(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改进)

2、绩效目标的概念与作用

1)概念:

绩效目标是反映被考核者工作成果完成情况的指标,体现被考核者对企业的贡献及贡献的程度。一般是通过选取有限的(关键的)指标来反映最有意义的工作成果和过程,即关键绩效指标(KPI)。

2)作用:

●引导员工的产出、行为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能支撑公司目标的实现;

●使员工明确工作产出、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作为评价员工贡献、能力的依据。

(衡量是管理的基础。能衡量TA,就能管理TA、改进TA。)

三、绩效目标如何制定?

1、绩效目标的来源

●“公司要什么,考什么”

●“岗位做什么,考什么”

1)公司年度目标的分解

主要适用:1)高层管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2)一线业务岗位(如销售经理、产品经理)。

2)部门年度工作重点/工作计划的分解

主要适用:部门负责人、二级部门主管、偏业务性质岗位(研发、销售、服务)。

3)岗位职责

主要适用:后勤支持体系员工、业务部门的支持性岗位,以日常性、事务性、重复性工作为主的岗位。

2、绩效目标的编制要求

1)总体原则(符合SMART原则)

●具体的 (Specific):具体、清晰,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不用模糊的表述。

●可达到的 (Attainable):经过努力应该能够达成。跳一跳,摸得着。太低,没挑战性;太高,如何努力也达不到,就会放弃。

●基于时间的 (Time-based):应该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

●可衡量的 (Measurable):应该可以被衡量和考核,数量化或者行为化(定性)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相关的 (Relevant):与工作内容应该紧密相关。

无效目标举例:

负责货款回收工作。(不具体)

提高交货准时率。(不具体,无时间限制,未量化)

SMART 目标举例:

在 6 月 30 日前,全面完成对华东区的货款回收工作(货款回收率100%)。

第三季度交货准时率比第二季度提高 2%。

2)绩效目标的格式化表达

●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以数值为衡量目标,主要从数量、成本、质量、时间几个纬度进行量化,如:签约额、回款、计划达成率;

●不能量化的尽量行为化,以完成行动且有相应产出为主要的衡量目标,如:市场活动、项目实施、招聘;

产出导向不明确的,以差错、内外评价为主要的衡量目标,如:前台、IT服务

【篇3】劳动素质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反思 创新”教案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丁榕

教学设计方案一:

17、酸的和甜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课文认识“酸、葡、萄、狐、狸、串、迫、待”8个生字。

2、会写“狐、狸、猴”3个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运用关键词“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理解内容。

4、理解“迫不及待”,并能用上它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以图入手,了解故事大意。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想看吗?边看边想故事中有谁。(课件连续出示八幅插图)

2、故事看完了,谁来说说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动物)这些是小动物的名字,谁认识?(词语:狐狸、小猴子、小松鼠、小兔子。指名读〈强调“狸”单个字读第二声,在词语中读轻声〉,读完后请学生将名字拖到相应的图片旁。)让我们一起来跟小动物打打招呼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有关狐狸、小猴子、小松鼠、小兔子的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小朋友把书翻到74页,看看图,读读课文,圈圈生字,注意把生字读正确。(可在学生学习时,以提醒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

2、生字中有三个带有相同偏旁的,你们找到了吗?(狐、狸、猴)为什么它们都带有“犭”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写写这3个生字吧。请你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狐”的右边是“瓜”,而不是“爪”;“猴”的右边的“侯”,而不是“候”,不要多一竖。)——教师范写,学生临写。(生字教学不要太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临写,要求写一个,进行对照后再写。)

三、揭示课题,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这些小动物它们在谈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葡萄,念一念。贴生字,这些就是葡萄。师:一颗葡萄,两颗葡萄,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串。诶,这个字挺容易的,我们一起来书空。这是一串葡萄,这儿一共有几串葡萄?请你数一数。——这么多串葡萄,我们可以说是“一串串”的葡萄。

2、小动物们在谈论这些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反复说,纠正字音)。拿出生字卡“酸”,记生字,贴字卡,补充课题“的和甜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的名字就是——“酸的和甜的”。

3、你说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你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并把它划下来。

句子:小松鼠和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点红“真甜”)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葡萄甜甜的感觉。(指名读、评价、齐读)

4、谁说葡萄是酸的?那小猴子呢?从哪儿看出来的?

①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a、哪只小猴子,愿意来试一试?(请2—3人演)哪只小猴子学得像?为什么?(如果学生演不出“迫不及待”的样子,教师范读,请你也来读一读,读明白了吗?谁来读?现在你读明白了,想再来试一试吗?)——对啊!迫不及待就是急迫得不能等待。

b、请你根据故事内容用上“迫不及待”说一说。

小松鼠和小兔子听说葡萄是甜的,迫不及待地 。

狐狸 ,迫不及待 。

c、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小猴子很急着想吃葡萄的感觉。(红“迫不及待”,做做小猴子,看谁读得像猴子。)(指名读、评价、齐读)

②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a、我这儿有一堆葡萄,你来学着小猴子的样子来吃一吃。(慢点!为什么不剥皮?)体会“大口大口”并点红。师:好吃的东西,我们会大口大口地吃。

b、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葡萄很甜,小猴子很喜欢吃的感觉。(指名读、评价、齐读)

四、复习生字,提出问题。

1、这儿有一串甜甜的生字葡萄,你们想尝一尝吗?我们来做个摘葡萄的游戏,读对了,这葡萄就送给你。(前几个指名读,后几个齐读。)

2、故事学到这儿,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也有个问题不明白的,你们能告诉我吗?(同样的葡萄,为什么有的说它酸,有的说它甜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反思:

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需要的起点、需要的层次),其次要分析教材。老师在上课前往往比较重视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

李吉林老师,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创造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们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惜花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大肆地运用“情境教学”。其实,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情境教学,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情境教学,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就如《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中讲到的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我在初次备《酸的和甜的》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处想运用情境教学。如搭起葡萄架,让学生学着小猴子的样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葡萄。当学生演得不到位时,试图通过教师的范读使学生感受“迫不及待”。孰不知,并非学生不理解“迫不及待”,也不是学生不会演,而是要演出课文中“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确实有一定困难。在这儿老师创设的情境没有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迫不及待”的体验上,而是误导学生在思考“该怎么爬呢?”、“往哪儿爬呢?”

在教学“大口大口”一词时,教师端出了一大盆葡萄,让学生学着小猴子的样子大口大口地吃一吃。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但仔细斟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类似的生活体验一定遇到过。与其在表演中花费时间,还不如引导孩子深入文本,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情境教学只是课堂中学习语文的一种凭借手段,是语文教学外在的一种形式,是外壳,而不是内核。当然这种形式在一定时候还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内核应是学习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当前的语文教学太注重情境、体验,对语言的体味太少了!意识到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我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试教,最终整理出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方案二。

“设计方案二”的课堂教学效果看似没有方案一来得热闹、气氛活跃。但它尊重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促使孩子亲近文本,通过读读、圈圈、演演等形式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迫不及待”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到了“大口大口”。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字词的学习落到实处。

我们反对浮躁的“情境”,反对课堂教学“为了创设情境”淹没“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但不等于否定情境教学的价值。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完美结合,没有情感的教学,不是生命的教学。情感要靠情境来激发。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们有活生生情感的人,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视情况而论,切莫追求花哨的课堂!

教学设计方案二:

17、酸的和甜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连环画故事,你们瞧!(课件连续出示八幅插图,配老师的提示语:有一天,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想干什么呀?可是……〈点口水〉咦?这时候谁来了?……谁也来了?瞧!它们在说些什么呢?这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了?最后,它俩在想什么呢?)

2、光看图,还不明白吧!图文对照,相信你就能读明白了。请大家把书翻到74页,看看图,读读边上的文字。想想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讲了它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巡回指导)

3、我们来合作读读故事吧!谁愿意来读?(第一幅的内容谁来读?第二幅呢?你是——〈第三、第四……幅〉)(读完后一起评)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们读正确了吗?(师:第一次能这样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还记得故事中讲了哪些小动物吗?(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动物)这些是小动物的名字,谁认识?(词语:狐狸、小猴子、小松鼠、小兔子。指名读〈强调“狸”单个字读第二声,在词语中读轻声。“松鼠”前鼻音到后鼻音,用手势帮助。〉)名字的小主人是谁呢?请你帮着找一找!找对了大家一起读。——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打打招呼吧!(形式自由,气氛活跃,在大家自由打招呼的时候,可以请个别站起来打招呼。)

2、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你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齐读)在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中有三个带有相同偏旁的,你们找到了吗?(狐、狸、猴)对,它们都有反犬旁(点红“犭”),有许多野兽的名字中都有“犭”,比如说狮、狼、猪等。(引导课外找一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写写这3个生字吧。请你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只分析一个“猴”字。)——哪个最难写?教师范写,(只范写一个“猴”字,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三个字的共性:“犭”窄些,右边宽一点。)学生临写,进行投影反馈。(生字教学不要太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临写,要求写一个,进行对照后再写。)“狐”、“狸”需要我教吗?不需要的自己照着样子写,需要帮助的围在一起学。(着重指导一位学生)写完后,请你读一读这三个生字。(2、3个写完时请学生读读课文;一小部分还没写完的继续写。)

三、以读带学,揭示课题。

1、故事讲了小动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啊?它们在谈论什么呢?(这就是“葡萄”,出示词语:葡萄)有什么共同点?(说不同的地方,里面部分就像是一颗颗的葡萄。)再来念一念。你看这些就是葡萄(贴“葡萄”)这是一串葡萄(指“葡萄”,出示“串”。)这“串”字怎么记?这么多串葡萄我们可以怎么说?(学生说不出,可再加一个“串”字,师:我在这儿再加一串,就是“一串串”。很多串葡萄还可以说是——“一串串”。)

2、小动物们在谈论这些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酸”字是这课的生字,左边部分我们在哪儿见过?右边部分笔画比较多,请你仔细看。〈教师范写一个较大的“酸”〉记住了吗?读一读,注意读准平舌音。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补充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的名字,一起来读一读。)

四、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认为的呢?别急,我们先来仔细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划一划。反馈:哪些小动物认为葡萄是酸的?(同意吗?你呢?为什么呢?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这些句子,我们来读一读。)小猴子是怎么认为的?(出示观点,不出示理由)

2、那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呢?从课文中找一找。

句子:小松鼠和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点红“开心”、“啊!”、“真甜”)

指导朗读,教师评价:①瞧!他还在品尝葡萄甜甜的味道呢!②哦,经过品尝,他知道了葡萄是甜的。(喜欢哪种读法,请你自己试一试。)

3、你还从哪儿看出葡萄是甜的?

①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a、请你读一读——小猴子是怎么做的?请你圈一圈,圈完了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个读,一个把小猴子的动作做一做。(教师巡回指导后评价:刚才你们通过这些动作,〈点红动作〉把小猴子看到紫红色的葡萄,急着想吃的样子演出来了)接下来老师读,你们演。

b、小猴子急着想吃葡萄的样子,课文中用了个——(出示“迫不及待”)是呀,小猴子已经着急得等不急了。(圈“待”)这儿有两个生字,“迫”和“待”,注意要读准。谁来读读这个词?

c、刚才你们演得不错,那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小猴子迫不及待的样子吗?(点红“迫不及待”,指名读)

②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a、小猴子是怎么吃葡萄的?——先去读一读。你也有过大口大口地吃东西的时候吗?(学生讲,教师点:肚子饿的时候、东西好吃的时候)这儿小猴子为什么大口大口地吃?(点红“大口大口”)

b、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指名读、齐读)

4、从这儿我们都感受到了葡萄很甜,再来读读这句话!相信这次一定能读得更好!(齐读,出示:小松鼠和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

五、复习生字,提出问题。

1、这么甜的葡萄,我们也一定想迫不及待地尝一尝了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串,瞧!(一串葡萄)想吃吗?我们来做个摘葡萄的游戏吧,如果你能读正确葡萄上的字词,这葡萄就送给你。(葡萄上出现字词,前几个开火车读,后几个齐读。)

2、故事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是呀!这甜甜的葡萄,狐狸为什么硬说它是酸的呢?刚开始,小松鼠、小兔子为什么也说葡萄是酸的呢?(出示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篇4】劳动素质目标制定

学习目标制定

一、学习目标的意义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它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教学评价的依据。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现。

1.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是“怎样带他们去?” “评价”是“怎么知道达成了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内容,设计情境,选取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感知、体验、对话、构建、生成,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就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表述中常见的错误

1.学习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和空泛,常常使用一些描述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领会”“把握”“知道”“体会”等,这就会导致目标实现的落空。

2.把学习目标达成的主体表述成老师,而不是学生,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表述目标时,没有写清楚该目标达成需要的条件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即在什么条件和背景下,学生的行为表现到什么样的程度等,这些不够清晰和具体,就使得无法有效检测目标是否达成。

4.对所用词语和语法没有进行斟酌,语句不通、用法不规范等现象常见不鲜。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找载体。知识是育人的载体。“找载体”是指教师站在课程高度,认真研究课程、课标,研究学生的基础和需要,找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这些知识作为学习的载体,培养能力,促进发展。

(二)创情境。要创设合适的、学生熟悉的情境或过程,将载体放入其中。知识学习不是最终目标,而是要通过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方法,获得能力,注重成长体验与提升。例:“通过分析‘人被绊倒’的现象,说出对惯性的理解”。

(三)写表述。

1.学习目标表述的构成要素

学习目标的表述包括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表现(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程度(Degree)四个基本要素,简称学习目标表述的ABCD四要素。“行为主体”是指谁学,“行为表现”是指学什么,“行为条件”是指怎么学,“行为程度”是指学到什么程度。

2.学习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

“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表现”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主要有完成行为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材料、辅助手段或工具。“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可以省略)通过实验探究(行为条件),能准确地描述并解释(行为表现)实验现象。 “行为程度”则是“能准确的描述并解释实验现象。”

具体要求如下:

(1)行为主体学生化: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因此,要把学习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要求的,应该是“学生能够…”“学生应该…”。尽管“学生”二字经常省略,但教师思想上必须明确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表现多样化:尽量是具体、可观察、可测量、能够达成的、与总目标具有关联性的具体行为。

①具体。明确界定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避免使用概括的行为动词。

较差的目标:学生能了解有机物的共同特点。

较好的目标:学生能列举有机物的4个主要特点。

②可观察、可测量。使用可以观察到的动词,不能采用知道、理解、认识等不可观察的行为动词。

较差的目标:学生知道盐类水解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较好的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盐类水解的原理解释泡沫灭火器、纯碱除油污、草木灰不与氨态氮肥混合使用等原理。

③能够达成。是指所确定的目标具有现实性、可行性,学生能够达到。

较差的目标: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较好的目标:运用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数据能用用自己的话分析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成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④关联性。是指具体目标应与概括性目标相关联,服务于概括性目标的实现。

概括目标:掌握阿伏伽德罗定律。

较差的具体目标:掌握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内容及推论。

较好的具体目标:能正确说出阿伏伽德罗定律的要点—“三同定一同”,运用该定律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

比较常用的描述行为表现的动词有:

知识层面

了解水平:说出、背诵、回忆、列举、复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归纳、判断、猜测、估计、推断等;

应用水平:应用、设计、解决、检验、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层面

模仿水平:口算、计算、模拟、重复、再现、例证等;

独立操作水平:完成、表现、解决、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水平: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感受水平:经历、感受、参与、参加、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体验、发现、探索、交换意见;

认同水平:认可、接受、同意、反对、关心、重视、欣赏等;

内化水平:形成、养成、树立、保持、建立等。

(3)行为条件情境化: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找出…”“通过自主研读教材,能叙述…要点” “能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完成…”“根据所给的图表…”“观看一段视频,指出…”等。

(4)行为程度具体化: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物质变化”“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至少写出3种解决方案”等。

附:学习目标的实施

学习目标在课堂中实施要坚持“一解读,二围绕,三回扣”的原则。

1.一解读。学前解读学习目标,要勾划,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二围绕。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编制导学案,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时刻拥有明确目标。

3.三回扣。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回扣,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总结规律方法、查漏补缺,提升能力。

推荐访问:制定 素质 劳动